一、校準前準備
環境條件:校準需在溫度 20±5℃、相對濕度≤85% 的實驗室進行,避免強光直射、振動及腐蝕性氣體干擾。
儀器狀態:將測定儀放置在水平工作臺,接通電源并預熱至穩定狀態(按儀器說明書要求,通常預熱 30-60 分鐘),檢查儀器滴定系統(滴定管、管路、泵體)無泄漏,電極連接牢固、無破損。
標準物質與試劑:
選用有證標準物質(CRM),如鄰苯二甲酸氫鉀標準樣品(純度≥99.95%),或已知準確酸值的噴氣燃料標準樣品(酸值范圍與實際檢測樣品匹配,通常為 0.01-0.1mgKOH/g);
配制 0.05mol/L 氫氧化鉀乙醇標準滴定溶液(溶劑為無水乙醇,純度≥99.5%),需經基準物質標定,標定結果相對標準偏差≤0.2%;
準備無水乙醇(用于清洗滴定系統和電極)、pH 標準緩沖溶液(pH4.00、7.00、9.18,25℃下使用)。
輔助設備:經檢定合格的分析天平(分度值≤0.1mg)、移液管(5mL、10mL,A 級)、容量瓶(50mL、100mL,A 級)、燒杯等。
二、電極校準(電位滴定型儀器核心步驟)
電極預處理:將 pH 指示電極(或復合電極)浸泡在 3mol/L 溶液中活化 24 小時,使用前用無水乙醇沖洗干凈,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。
緩沖溶液校準:
依次將活化后的電極浸入 pH4.00、7.00、9.18 的標準緩沖溶液中,待儀器電位值穩定后(變化≤0.1mV/30s),記錄儀器顯示的 pH 值;
計算電極實測值與標準緩沖溶液名義值的偏差,要求 pH4.00 和 pH9.18 時偏差≤±0.05pH,pH7.00 時偏差≤±0.03pH;
若偏差超出范圍,通過儀器校準菜單調整電極斜率和零點,重復校準直至符合要求。
三、滴定系統校準
滴定管體積校準:
用無水乙醇清洗滴定管及管路 3 次,排除氣泡后,將滴定管設定為釋放固定體積(如 1.00mL、5.00mL、10.00mL),分別將釋放的乙醇收集于已恒重的燒杯中,用分析天平稱量收集液質量;
根據乙醇在校準溫度下的密度(查密度表獲取),計算滴定管實際釋放體積(實際體積 = 稱量質量 / 密度);
每個體積點平行測定 3 次,計算平均值與設定值的相對誤差,要求相對誤差≤±0.2%,否則需調整滴定泵流速或活塞行程,重新校準。
滴定終點準確性校準:
移取 10.00mL 0.05mol/L 鄰苯二甲酸氫鉀乙醇標準溶液(準確計算其酸值,單位 mgKOH/g)于滴定杯中,加入 30mL 無水乙醇攪拌溶解;
啟動儀器,用氫氧化鉀乙醇標準滴定溶液進行滴定,記錄儀器判定的滴定終點時消耗的滴定液體積;
按酸值計算公式(酸值 =(滴定液濃度 × 消耗體積 ×56.1)/ 樣品質量)計算測定酸值,與理論酸值對比,相對誤差≤±1.0%。
四、整機性能校準(標準樣品驗證)
取 2-3 個不同酸值范圍的噴氣燃料有證標準樣品,按儀器操作說明書規定的檢測方法進行測定:
準確稱取 50-100g 標準樣品(精確至 0.1mg)于滴定杯中,加入規定體積的無水乙醇(通常為 50-100mL),攪拌至樣品溶解;
設定儀器滴定參數(滴定速度、終點電位、攪拌速度等),啟動滴定程序,記錄測定的總酸值結果;
每個標準樣品平行測定 3 次,計算測定結果的平均值、相對標準偏差(RSD)。
校準判定:
測定平均值與標準樣品證書上的標準值相對誤差≤±2.0%;
3 次平行測定的 RSD≤1.5%;
若不滿足上述要求,需重新檢查電極狀態、滴定溶液濃度及儀器參數設置,重復校準直至合格。
五、校準周期與記錄
校準周期:正常使用情況下,每年校準 1 次;若儀器維修(更換電極、滴定泵、管路等關鍵部件)、長期停用后重新啟用,或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時,需及時進行校準。
校準記錄:詳細記錄校準日期、環境條件、儀器型號及編號、標準物質信息(名稱、批號、標準值)、校準數據(電極偏差、滴定管體積誤差、標準樣品測定結果)、校準結論、校準人員及復核人員簽字,記錄需歸檔保存,確保可追溯。